方广锠:试论佛教的发展与文化的汇流——从《刘师礼文》谈起

2013-01-18 11:45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引自哲学中国网

  一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都是历史现象,其发展离不开时间与空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也是如此。文化发展的过程犹如滔滔的长江,从巴颜喀拉山麓发源,到崇明岛入海,一路上吸纳百川,浩浩向前。那么什么叫长江?是它发源地的清清溪流?是在横断山脉间怒号的金沙江?是伴着三峡的猿啼滚滚向东的巨浪?还是在肥沃的东部平原上缓缓徜徉的洪波?同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又从中国传到日本等东亚各国,乃至近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其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营养,依据不同的条件,变幻着自己的形态。因此,我们既不能像日本“批判佛教”的倡导者那样,因为佛教吸收了别的文化营养,改变了形态,从而否认它是佛教;也不能如教内某些法师,忽视佛教吸收别的文化营养自己的事实,忽视活动于不同时空的佛教出现形态差别的必然性,追求回归原始佛教。本文的任务,就是要说明佛教在怎样的时空条件下,受到什么因素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后来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

  从上述立场出发,从古代印度传入,在古代中国成长、发育的中国佛教,理所当然地是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但问题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在印度、在中亚,在这些佛教经典的原产地,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文化,对佛教经典的形成和发展,是否也产生过影响?

  宗教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传播,其实质是文化在流通。事实上,文化的流通从来都具有双向性,并非单行道。那么,在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印度的佛教文化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也影响印度,并作用于印度佛教呢?上述问题或者可以改换一个提问方式:当佛教从印度传到中亚、传到中国、传遍整个亚洲的同时,中亚文化、中国文化、亚洲其他文化是怎样介入佛教这一文化形态,并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施加影响?

  中国道教对印度佛教密教的影响,已经引起研究者注意。有研究者主张在印度佛教的净土信仰中,可以看到有伊朗文化的因素。《大集经》中出现中国的十二生肖,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1]笔者在此想以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刘师礼文》为切入点,对佛教的发展与文化的汇流问题作若干考察。

  

1 2 3 4 5 6 7 8 9 10 ..16 下一页
关键字: 文化 佛教 发展
责任编辑: 李兴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