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锠:试论佛教的发展与文化的汇流——从《刘师礼文》谈起

2013-01-18 11:45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引自哲学中国网

  亦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乃至亲自巡察天下。经中说,巡察时,如果见众生行善,会“具分别之,以启帝释。……释敕伺命,增寿益算;遣诸善神,营护其身。”[15]否则,“即令日月无光,星宿失度,风雨违时,以现世人。欲其改往修来,洗心斋肃。”[16]

  这部经以佛经的面目出现。且按照经录记载,它是南北朝刘宋凉州沙门智严共宝云译。但是,其中反映的却是天神伺察思想。封为善者,它的奖赏是“增寿益算”;对作恶者,它的惩罚不是印度佛教传统的下地狱,而是中国文化主张的天人感应,敦促自省。那么,它是真正的印度佛教经典吗?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当然不能说古代印度没有天神伺察思想,其实早在吠陀典籍中,就载有天神伺察的思想。但是,早期印度佛教的确没有类似的论述,起码我们在现在公认的早期印度佛教典籍中没有发现这类论述[17]。撇开天神伺察暂且不讲,仅从《四天王经》宣扬天人感应来说,说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该可以成立。

  《四天王经》既然是翻译典籍,何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涉及到笔者近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即佛教的发展,并非印度文化单纯的自我演化,而是包括中国文化、西亚文化等广大亚洲文化共同汇流的结果。具体到《四天王经》,很显然,这是中国文化传入西域、传入印度,与西域、印度的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事例。这一文化汇流的产物又回传中国,被翻译成汉文。因此,笔者曾经撰文说:“佛教的产生虽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也就是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这不仅体现在现实的结果中,也体现在历史的过程中。”[18]

  

关键字: 文化 佛教 发展
责任编辑: 李兴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