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和气
【核心提示】儒、释、道三家对话,不仅仅是今天才开始,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三家在一起对话已经超过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佛经里头,释迦牟尼佛对六师外道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也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阐释。印度很多的论师,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等,他们造了那么多的论典,其实也就是与不同宗派,不同宗教对话的结果。
2008年4月19日起,儒释道三方代表齐聚澳门,就“中华文化与社会和谐”主题进行精彩对话。该论坛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主持,对话交流有三个子题目:
1、儒释道“对话”对中国历代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作用;
2、儒释道“对话”的历史规律和经验;
3、儒释道“对话”对中华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和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参考价值。
首届“文明对话暨论坛”由来自北京的叶圣陶研究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及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活动一连举行两天。
主持人:许嘉璐,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主持嘉宾。
佛教代表: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道教代表:张继禹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儒家代表:林安梧,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儒释道世纪对话(一)
许嘉璐: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长时间的不同信仰之间的友好对话、共生共长的经验。面临着新的世纪,又应该有一轮新的自觉的对话。我们的先哲能够进行友好对话,除了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与从对方吸取营养,这样的经验之外,在这些行为之后,还有什么更根本的、深层的原因?在我们回顾历史,从祖先的怀抱里再次吸噬人类智慧的乳汁的时候,必须通过相,达其意,才能立与我们祖先相同的志。我觉得这个问题似乎值得探讨,而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论点,似乎这方面关注的还不太够,不知三位有没有同感?
林安梧:对话在中国历史里头,各个宗教的对话一直是有的,和谐这个“和”字其实有一个很基本的地方,它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不同而同才叫做“和”,和而不同,君子是和而不同,小人是同而不和;君子是周而不比,小人是比而不周。我是进到这个天地里面,才开启这个对话。有天、地,有人,在我们的传统哲学讲叫“三才”,人参与于天地之间,当然很重要天地中有万物,人进到这里面才开启了整个世界的可能。
谈到儒道佛的对话,这个对话已经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儒道原先是同源互补,那么佛进来,也经过一两千年,整个中国文化是越来越丰富。我曾经作过一个简单的比喻,“道家好像空气、水,儒家好像饭,佛教是药,有病要吃药”。佛教传进来的时候,中国其实是处在病痛的年代,传进来后不到100年,就跟道家有融合,所谓“六家七宗”就出现了,后来佛教在中国出现了天台、华严、禅宗,有这么高的成就,都有道和儒的因子渗透在里面。
儒道佛的互动融通是非常的丰富。我开个玩笑说,因为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很大,本来是药,药厂开得很大,久了就兼卖健康食品,里面也有儒家、道家的东西。举个例子,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去年定为“克己复礼”年,克己复礼出自《论语》,你说这可以不可以?在我们华人世界里,当然可以,在西方就会觉得很荒谬,你这么拿别人的东西放到自己的教里面去?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总的来讲,台湾的人间佛教为什么这么兴盛?它是和儒、道结合在一起的。在台湾,我的体会是家家儒道佛,所以我常和一些朋友说,你填履历表时,在宗教那一栏,你如果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宗教,你就写一个“中国传统宗教”或“华人传统宗教”,不应该写“无”,因为你既是儒,又是道,又是佛。现在你如果说佛只是药就不对了,它已经是什么都卖了。
这样一个交融互渗的原因,在学理上,我曾经做过探讨,也就是在华人宗教里面,是“因道以立教”,这个道是共通的,儒道耶回乃至世界各大宗教,都通到那个共通的根源,我们姑且叫道,它不只是道家的道。而西方的一神论的宗教,它是“立教以宣道”,排他性强一点,不过这些年我参与过一些宗教对话,文明对话,慢慢的大家也打开了这些限制,我觉得这一点很好,一神论的宗教的学者,排他性不像以前那样了,也就是说,信徒之间的来往也多了,宗教学者之间的来往也多了,高层之间的学术理论沟通也多了。
宗教信仰在一般的华人地区几乎没有任何的困难,这一点在台湾特别清楚。据我所知,台湾的宗教信仰,儒、道、佛、耶,还有传统的信仰、少数民族的宗教、伊斯兰教与其他的一些宗教,加起来总信徒人口超过2300万,但是台湾的人口只有2300万。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信了好几个宗教,那么有没有冲突呢?没有冲突。在我们来讲,叫“道通唯一,教出多门”,教与其说是religion,它其实是teaching,在华人世界里,这个方面从来不是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明开启了对话,宗教开启了对话,慢慢我们就体会到,在整个中华传统里,原先就具有这么多可贵的因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能够有最极端的不同,其实它不是不同,它是辨证的和谐。也就是我们易经所说的,“因易之为道”,从宇宙造化的根源,到人间善性的实践,到人性的落实、教化,它有一整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