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如何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第十三期

  主讲人:文化学者韩望喜

  欢迎回来,这里是希望对话,我是陈希,我是韩望喜。今天我们继续讲《金刚经》。般若就是智慧,空性就是实相。今天我们讲“六度波罗蜜的般若波罗蜜”。韩博士,您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道理吧!

\

  《大般若经》卷一《序品》第一云:“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具证生空法空之无分别慧。

  《大般若经》卷172《初分赞般若品》第32之一又云:

  “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独觉、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等,皆由般若波罗密多得出现故。舍利子, 一切世间十善业道、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皆由般若波罗密多得出现故。舍利子,一切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密多,皆由般若波罗密多故。一切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皆由般若波罗密多出现故。”

  所有这些都是由般若波罗蜜而出来的。由于般若波罗蜜的指导,才能使我们离苦得乐。

  由以上我们得知,前面所讲的五种波罗蜜,都是由般若波罗蜜所摄受。没有般若,即使修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也只是修世间的有漏善法,而非无漏解脱得佛法,无法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因此,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是所有波罗蜜的前导。

  般若,就是要我们看一切事、一切物,当下就知道它是会变的、不是永恒的,随时要用无常、空、无我的观点来看一切。般若波罗蜜,也就是无相、无我,以及禅宗讲的无念、无心。这是从基本的观法无我、观行无常而来,知道任何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因果串连而成,如果能用这种观念,这种般若的眼睛来看世界的人和事,就可对治自己的烦恼,同时也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慈悲了。因此,慈悲与智慧,必定是相连、相应的。

\

  般若,是智慧,但这种智慧不同于世俗智慧,是能观照了悟实相、了脱生死的人生大智慧。

  波罗蜜,意思是“度”,到达彼岸的意思。脱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获得解脱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波罗蜜。凡可由之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称为波罗蜜。唯有智慧,才是真的波罗蜜。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说:“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故号波罗蜜。”意思是说:什么叫做波罗蜜?这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到达彼岸。它所表达得教义就是远离无常生灭,到达无生无死的解脱彼岸。执着于各种外境,就会产生生灭的心念,就如同水面会有波浪一样,这种有生有死的波浪生起,就是此岸;远离各种外境,就不会有无常生灭生起,就脱离了生死,就像水畅通流动一样,来去自由,没有阻滞,这种没有生和死的境界就叫做彼岸。所以叫波罗蜜,“度”。

  六祖大师还说,“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各位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为尊贵、最为上乘、最为第一的法门,它随缘而起,无住生心,无来无往。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应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像这样来修行,必定能够成就佛道,转变贪、嗔、痴为戒、定、慧三学。这里所谓“无住”,就是“应无所住”,不要让心停驻在任何虚幻的现象上。如果停在外境,就会生起妄想分别之心,陷入无知和烦恼,不得解脱。

  《金刚经》讲的是大乘佛教“空宗”的道理,阐发的是“空性”。正如六祖所说的,“外无一物而能建立”,“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一切都不被沾染,超离一切法相,且一无所得,这叫做最上乘,般若讲性空无所得,我空、法空、空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而得无上菩提,无一法可得,如如不动,成金刚之身。

\

  六祖的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顿教法门,即是继承了《金刚经》的精神。《金刚经》认为,唯有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态度,才能认识真相,只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六祖惠能深深领悟这个道理,无念为宗,就是不于境上生心,心不染着,《金刚经》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相为体,外离一切相名为离相。即相离相,即空离空。《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住为本,“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心为外境所束缚,若不住境,则得到解脱。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决不是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万法无自性之“空”,是缘起性空。是性空,而不是相空,是理空,而不是事空。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的产物,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缘起);条件消失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都无自性,无自性即“空”;但是诸法既已缘起,即非空无所有,它都有幻相、假名,因此亦即是“假”;对一切事物的认识,既要看到它空无自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作为一种假相、幻影的存在,这就把握了佛教的中道第一义。这就是般若智慧。

  《金刚经》扫除一切“我执”、“法执”,对外破执,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内破执,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经》也是这样,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罣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是从扫除一切心内、心外的执著角度去说“空”。让人能度一切苦厄,断除烦恼,到达彼岸。在这点上,《金刚经》和《心经》是一致的。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摧灭一切魔障,但自身不会被摧毁。其实,人间的一切金刚,无论多么坚硬,都还是易碎的,只有般若智慧,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

责任编辑:DN010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