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文化学者韩望喜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希望对话,我是陈希,我是韩望喜。今天我们继续讲《金刚经》。般若就是智慧,空性就是实相。今天我们讲“依法出生分第八”。韩博士,上次我们讲了,佛教导众生,应当离相,不取法,不取非法,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就是说,对于佛法,不可执着、不可言说,应当离相说法、离相布施,行于中道。那么,受持《金刚经》、宣说《金刚经》,财布施、法布施到底有没有功德呢?在什么境界上是有无量功德,在什么境界上是平等空性呢?佛家常说慈悲喜舍、悲智双运,那么,舍在哪里?喜在哪里?悲在哪里,智又在哪里?韩博士,您给我们讲讲吧!
韩望喜:我们接着讲啊!
佛陀继续发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什么意思呢?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倘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结缘,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金刚经》是对最上乘根性的人所讲的明心见性的法门,对于一些众生来说,听闻《金刚经》讲的般若空性的道理,心生恐惧,怎么,我修桥补路,积德行善,造寺度僧,其福德竟然是空的麽?佛陀再次在在这里谈布施的福德,是随机说法,是对初发心的人来说的。
初发心的人,初闻般若,容易误解佛陀所说的空的真意,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而将善恶因果也否定了,为了除去众生的这种误会,佛陀的般若经中经常谈到布施的福德,受持般若智慧的福德。
所以佛问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贫穷困苦的众生,或供养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车渠、赤珠、玛瑙,这是形容质的贵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这是形容量的众多。
主持人:韩博士,那么佛说,这样的布施和供奉,这人到底有没有福德呢?因为我们在讲《坛经》的时候,曾讲到,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曾问达摩祖师,他这样做到底有无功德?达摩祖师说:实无功德。那么,到底是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呢?说有功德,实在哪个境界上说的?说无功德,又是在哪个境界上说的呢?我们常说,用清净心哪怕供一朵花、一杯水,福德也是相当的大,何况有人用无量的七宝布施,此福德更是不可思量啊!
韩望喜:我们先看看须菩提是怎样回复佛陀的吧!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的福德啊!佛陀!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说福德很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陀所说的,是从俗谛上说的,是随顺世俗,说七宝的布施,所获得福德是很多。从胜义谛上来说,福德的本体也是空性,以空性之故,以空性的般若智慧来观照,并无功德,也没有多与少可以论说。这就好像佛陀说的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好像佛陀说法49年,实无说法一个字。也好像在俗谛中听法者无数,在胜义谛中听法者如幻。福德由于空性的缘故,也可以说,如幻的布施产生无量如幻的福德”。
主持人:韩博士,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那梁武帝的布施和供奉,到底有没有福德呢?这个问题我还得帮听众问清楚。
韩望喜:当然是有福德,有无量的福德,这是从俗谛上说的,是从相上说的,从世俗的角度来说,的确有福德,这是不能否认的,否则就没有办法讲因果了,若是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那因果岂不是废了吗?我知道,就是天地废去了,因果也不能废去。
但是,若从般若的空性智慧来说,从胜义谛,从毕竟空的真理来看,实无功德。因为般若的智慧告诉我们,福德只是假名,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我们心不住相,心不住法,对万法都不执著,万法尽通,不得一法,才能悟得真实的空性。悟得空性,也不能堕入恶见空,而是要取中道。
所以,我们理解《金刚经》,每一句,经常要分开二谛做分析,这样才能加强对胜义谛的认识。
我们再回到梁武帝,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怎么会没有功德呢?从俗谛的有为有相上来说,的确是有功德的,但是,若以绝相无为的胜义谛来说,说福德尚且是应舍的假相,哪里还谈得上多不多呢?在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的。
主持人:韩博士,我们讲了财布施,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此人所得福德甚多,那么,有没有一种布施,是比这种无量的财布施福德更大的呢?
韩望喜:有啊!那就是法布施啊!我们听听佛陀是怎样说的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此部经,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以及一切佛获得最高觉悟的方法,都从此经生出。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所有也是诸法之母。没有此经,也就没有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正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着,佛陀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说法,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字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呢?所以,须菩提啊,如来所谓的佛法,就不是人们执着以为实有自性的佛法”。
众生听说大福德,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所以佛对须菩提说,不要以为以七宝布施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诉你:假使另有人对于本经,不要说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他人说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过那人的布施功德,千倍万倍而不可计算的。受是领受在心,持是忆念不忘。四句偈,这是形容极少的意思。受持四句偈,意思是极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极多,即显示了本经的殊胜。
《金刚经》的结语有这样一段话: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A僧SENG祇QI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阿僧祇QI世界的七宝,以此为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无上菩提心,受持这部《金刚经》,哪怕只有其中的四句偈而已,他能信受读诵,且为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报功德要远远那位以遍满无数世界的七种珍宝布施的人。应当如何为他人宣说此经呢?那就应当不执着于一切相,安住于一切法性空,而不为法相分别所动,随缘说法,如如不动。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如梦,如幻,并不真实啊,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影子,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间即灭。应作如是的观照啊!””
以七宝做财布施,固然重要,但它是暂时的,是世间有漏之福,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法施,能启发人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向上增进以及解脱、成佛,由此而可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可及!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母。 如进一层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贤圣,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没有般若,即没有佛及菩萨、二乘,就是世间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般若。没有般若因行,那里会有无上遍正觉,那里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的可尊敬 。
《大般若经》443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是诸佛母,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能示世间诸法实相,是故如来应正等觉依法而住。”又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而得生长。”《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佛,是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法。佛与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在胜义谛中,所说的佛法,即非佛法,正如六祖所说:万法尽通,无有一法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