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 第二季第二十一期
本期主讲:《六祖坛经》
主讲人:文化学者韩望喜
六祖坛经 机缘第七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今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忘染污名。
相关故事:不饥不饱
百丈怀海禅师对僧众说:“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皆无对。
“长不吃饭不道饥”比喻不懂佛法的人,不知道佛法有什么必要;不认为自己有佛性能成佛的人,不知道佛性有什么作用。“终日吃饭不道饱”则比喻已经开悟、已见佛性的人,吃、喝、睡、醒都在佛性中,佛性就是他自己,但他不认为自己已餍足、从此不需要佛性了。
一般的凡夫或懈怠的出家人,会认为开不开悟、有无佛性,是不关痛痒的事。有不少人还未进入佛门、还未想学佛法、还未看过佛经、还未听过禅宗公案语录,不觉得需要佛法、需要禅修。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人是自作聪明,其实非常愚痴,他们什么都放不下,老是自己整自己;所思、所说、所做,都让自己烦恼、让他人受害。他们不知道自己缺乏智慧,没想到要用佛法的观念和修行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第二种人是讳疾忌医,明知自己有病,却又拒绝求医吃药。这两种人却是长不吃饭不道饥,其中以第一种人居多。
终日吃饭不道饱的人,用佛法的观念和方法帮助自己解决困扰,他们虽有智慧,但不觉得自己已经饱了,不认为自己充满智慧。他们正是学到老、学不了的典型,总觉得学无止境,永远在学习。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婆罗门教的大师,自认智慧之高举世无匹,他担心学问太多会把肚皮撑破,遂用铜箍把肚子勒住。他前来向佛挑战,问佛有什么智慧、有没有他那么多。佛说:“我的智慧跟你的不同,我的智慧就是没有智慧。”不认为自己有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才是源源不绝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