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方面是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佛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佛教不是停滞不前的。我们看到,印度本身就不断的变化,有印度早期佛教、有密教、有大乘佛教,然后到中国以后也有变化。中国和印度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呢?中国社会和印度不一样。印度在南亚热带地区,我们总体说在温带吧。地理条件很不同,气候很不一样,生活情况很不一样,文化传统也不一样。印度是宗教统治的国家,中国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比较重视现实,重视社会秩序、结构的稳定,重现实。文化传统也不一样。所以佛教到中国以后有个中国化的问题。
什么叫做中国化?佛教中国化就是印度佛教理论传到中国以后,他要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状况进行磨合,要发生冲突、发生融合以后形成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就是中国化的佛教。中国化佛教可以展开一点说,可以展开来说三条:一个是民族化,中国佛教现在有三大系统,汉传、藏传,还有南传佛教。这个都和民族化有关系。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当中,汉传佛教是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结合形成的佛教;藏传佛教是用藏语翻译的佛教,和藏族同胞的生活和文化结合的佛教;傣族地区的佛教,就是上座部佛教,它都有民族性。这是中国化的内涵之一。第二是本土化,佛教还要本土化。因为中国地域太大了,南方北方不一样,汉族地区和藏族地区不一样,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又不一样。所以很多佛教带有本土化的特色。南北朝时期北方佛教和南方佛教就不一样。北方佛教比较重视修行,比较重视实践。南方不一样,比较重视理论的探讨。另外,四次灭佛的事情,主要也发生在北方。只有一次唐武宗灭佛,南北都有,其他都是北方的。这和北方的地理条件、政治环境都有关系。要从本土化上研究,地域化不一样的。现在的都市佛教也不一样的,和藏传佛教和农村佛教不一样,和山林佛教也不一样。上海的玉佛寺、杭州的灵隐寺都是都市佛教。江西的一些山区的佛教风格也不一样。要研究这些中国化的丰富的内涵。本土化不一样,还有时代化,佛教中国化要求时代化。不同的时代佛教的面貌是不一样的。南北朝的学派,隋唐时期形成宗派,现在讲人间佛教,它是变化的、发展的。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最大的汉传佛教的创造,一个是禅宗,一个是人间佛教。在我看来,这可能和印度佛教是不一样的,是很不一样的两个派别。这都是时代的关系。人间佛教是根据近现代时代的特征提出来的,要关心人间,要重视教育、重视文化、重视慈善事业。佛教的活动重点是有转移的。现在都市佛教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未来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的山林佛教变成都市佛教了,都市佛教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佛教怎么来适应这个需要,弘法利生也要考虑,要时代化。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变。这都是重要的。我有一本书,叫《佛教的传统文化》就是试图从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风俗习惯等等的关系,来探讨佛教是怎么中国化的。所以我认为佛教是一个统一的东西。第一,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都是佛教;第二,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是有区别的,它各有特点。中国佛教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我们吸收印度佛教优良的东西,把佛教推向前进。
第五方面,中国佛教思想的系统的、完整的、整体的研究。这就是我15年来完成的一本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我通过个案的研究、典籍的研究,佛教哲学宏观的研究,对佛教怎么中国化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认为可以写一本中国佛教哲学的东西。《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把中国佛教高僧大德的哲学思想加以整理归纳、系统化。这是过去研究比较少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我的所有研究归根结底最后是要汇集到写这套书上的。要写出一本表现中国佛教高僧的哲学思想有哪些,要义、要点在什么地方。这个要具备基础,具备很多要素。我就是通过前边这些环节的研究以后,集合起来写这套书。
为了写这套书,我大概发了10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发出去有个征求意见的过程,听听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行不行,有哪些问题可以改进。我记得我写这套书是有个安排的,大致用15年的时间完成。起初想七、八年时间完成,结果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就延长到15年。最早我就写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然后写它的历史的演变,然后写它的体系,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三个顶级的刊物上。这个使我提高了信心。
我这个《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主要是从本体论、认识论、宇宙论、修持论等几个方面概括中国古代高僧大德的哲学思想;然后通过它和印度佛教哲学的继承关系和演变的关系,分析了它和印度佛教思想的异和同,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过中国佛教哲学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比较,来研究彼此的异同,他们的区别点和相同点。通过这些分析,突出中国佛教哲学的特色。
我过去是搞中国哲学的,所以写这套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要为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的教学补充内容。因为中国哲学史课在大学的哲学系都是很重要的,有的都是要上两年的。这些中国哲学史课教科书里面过去对佛教的哲学思想概括的相对说是比较薄弱的,比较少。通过我的研究,我认为佛教哲学就它的广度来说,就它的深度来说,两个方面,都超过了儒学和道学。这个不是随便说的。儒学比较重视的是伦理道德,比较侧重现实的问题,对彼岸世界,对来世的问题,对超越的问题、超世俗的问题涉猎的比较少。道教有一定的探讨,但它的思维也没有佛教那么广阔,那么开展。这些我们也要感谢印度,印度把佛教送给了中国。印度是一个比较好想象的国家,这个民族好想象,思维比较广。中国佛教探讨问题的范围、探讨问题的深度,在儒释道当中都是居于首位的。这在中国哲学当中比较少,不够。我希望我这套书他们逐步吸取为教材的内容,能够比较如实地展现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丰富的内涵。
这套书我写了15年,已经完成了,有60多万字,是发了100多篇文章以后整理的。社会反响还比较好,得到了很多奖励。韩文已经早就翻译了,台湾的繁体字版也很早就出版了,日本也要翻译,英文也要翻译。包括《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佛教哲学》这些书也都被翻译。我们国家现在不是有一个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吗,需要把中国一些比较好的东西,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翻译成外文,把这些成果推向世界。
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大概是这五个方面,对佛教的认识有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个逻辑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对人物个案研究、典籍的整理、文献的整理,通过微观研究和以后进入到的宏观研究、哲学研究,通过对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最后比较系统的整理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这套书,力图对中国古代高僧大德的哲学思想加以总结。好像传印长老肯定了这个做法。这就是我多年来学术活动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