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与北大同学的对话

2013-05-31 10:30:31  来源:大公网佛教

  同学:请教法师:在现实中,如何做到明心见性?我是个俗人,但希望能找到这种感觉。

  同学:法师好!首先声明,我是唯物主义者。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跟我妈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妈就要崩溃了,于是找到当地一个寺院里的法师去倾诉,后来不知道法师是怎样解释解决的,然后很诡异的,我的病就好了。所以,我也模模糊糊地觉得冥冥之中好像确实是有一种什么力量。我想请问:这样对佛的一种信任、一种依赖,是否算是一种迷信呢?就像高三时,很多父母非常虔诚地到寺庙、到妈祖庙去乞求,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他们都是很虔诚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最后,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孩子没有考上?这是一种迷信呢,还是他们心不够诚?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法师:至于说我们去拜菩萨,为什么有些得到保佑,有些没有得到保佑,有些能够求得到,有些求不到?这一方面来看,是你求得诚心不诚心;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福报也是不一样的。不等于说我们每个人去求一下,每个人最后的答案都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寺庙又不是保险公司,每个人所受的果报都是他自己的业决定的,是不是?总的来讲,菩萨对众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你考不上,是因为不用功,题答不出来。你的卷子分数不够,学校当然不会录取。题目答得出来,分数够了,你自然就被录取了。有人考得上、有人考不上是很自然的,对不对?其实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不可能所有人都考得上,更不可能说你不读书,求一下菩萨,你就考得上,那么大家都可以不要读书了!这是邪执,自作自受。

  同学:法师您好!我本人对佛学了解是很肤浅的。我有个问题,是关于“佛性本清净”的问题。我们人的本性是很清净的话,那么那些尘埃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在我们获得这种无明之后,通过修习佛法可以剔除这些无明、达到涅槃的话,那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在我们达到涅槃之后不复归到那种无明状态呢?

  同学:法师您好!我有这样的疑问,我上大学之后走了很多地方,总感觉社会太不公,大部分人生活太苦,当然我也觉得我的人生也很苦。怎么样才能解脱这种痛苦呢?或者说,我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世界上大部分人解脱这种苦?

  一个回合下来,同学们提问的兴致越发高涨,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同学:听说您的老师是弘一法师的弟子。我觉得贪瞋痴中,断贪、瞋是好理解的;痴,我认为是执著,对于名利的执着,这个也容易断除;但是执着于情的话,我觉得就很难断除。弘一法师出家前也有过为情困扰的经历吗?是什么样的机缘而出家呢?忘情是把个人的情感转移到对众生的情感吗?

  法师笑着说:这个世间上的感情都是虚幻的,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执着。执着为好,就会产生快乐;执着为不好,就会产生痛苦;如果不执着,内心就会非常麻木、非常陌生——这是指你内心对外界客体的认识,这就关系到佛教对内心的认识问题。通常的人,从我们佛法的观点来看,他的思想是混乱的,并且自己不晓得这种错乱。我们常常以一些混乱的观念、意识,来主导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常常会由一些很偶然的、很莫名其妙的观念来主导,然后就会由此引发对外在境界的追求,形成瞋恨等等。比如你对一个人看不顺眼,很讨厌一个人,就是因为内心中的瞋恨,实际上可能对方也不知道,他也不会觉得你对他怎样不好;反过来说,你可能对对方很好,对方也不一定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回馈你。如果说你对他那么好,他却对你不好,甚至是应付你;或者反过来说,你今天认为他非常好,过两天他又变掉了,你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说,我们的思想没有一贯性,经常是在变化的。

关键字: 学诚法师 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