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法师!我是学心理学的,您是怎么看佛学和心理学的。 法师:心理学只能算佛教心理中最初级的部分。心理学最多讲到“潜意识”,“潜意识”顶多只到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我们还谈第八识呢。(笑) 同学: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告诉我们,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西方的一些实验性发展,我倒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如《易经》等等,比较西方来说,和心理学更贴近一些。 法师: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合一的,西方不这么看。 同学:那您怎么看《易经》里的预测学呢?它是科学还是迷信呢? 法师:现在社会上不是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吗?《易经》、中医、中药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说百分百是科学,它所讲的是一种规律。 同学:法师!我想请问三种关系:第一,佛教怎么看佛教徒和不信教的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如何看待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的关系?比如基督教徒互相之间会看为兄弟的关系。第三,如何看待佛教徒和佛之间的关系?在基督教中,他认为上帝和教徒之间是父子的关系,是牧羊人和绵羊的关系。 法师:首先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是你自己怎么看,还是我怎么看? 同学:想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法师:我怎么看是以我的身份来看,你怎么看是以你的身份来看,这两个是不同的。你听明白这个意思吗? 同学:好深奥哦。(笑) 同学:法师!佛教最终目的是超脱,是出世的,但是社会科技与生产力也是需要一直发展的,需要有人从事这些工作,所以大部分的人肯定要承担城市中的工作,您怎么看待出世和入世呢? 法师:有这个问题。只能说我们长期以来的观念中,会认为基督教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实际上佛教本身有出家僧众和在家信徒。在家信徒所做的事和不信教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佛教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要来出家,所以这本来就有很大程度的入世内容。基督教的影响主要在西方,佛教的影响主要在东方,比如中国、印度、泰国、缅甸、新加坡等等,这和各国自身的状况又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唐朝的时候,佛教就有很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很大影响。西方基督教长期以来一直都很稳定地发展与扩张,在这一点上同东方的佛教有所不同。 同学:我们到底应当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动机了解佛法,才能得到真正对我们人生有益的东西? 法师:这个问题很好。这里边有几步: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宗教,认识宗教的历史,包括我们佛教的历史。第二,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宗教,了解宗教到底讲些什么。第三,从信仰的角度来认识宗教。第四,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宗教,即宗教的实践。打比方讲,我信仰了,我皈依了,我出家了,这是你对佛教建立了信仰的关系,然后你去实践,实践完了才会慢慢开始有一点体会。如果我们对佛教的历史,佛教的文化,本身都很不了解,那么谈到信仰、实践,一定是讲不清楚、讲不明白的。就如同在大学里做试验,实验本身都是很专业的,只有同行之间才能讲得清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对一个外行人是很难讲清楚的。所以,必须要真正去实践,才能够听得懂那些话。如果没有做过这种生命的实验,同样听一句话,在理解上也许会有着180度的不同。没有经过实践的东西,讲出来的话也都是没有味道的。为什么佛教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依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定有它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