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与北大同学的对话

2013-05-31 10:30:31  来源:大公网佛教

  同学:法师!我问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对寺院生活都很陌生,但是各位法师都有学校生活的经历,所以说您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但是我不知道我们的明天会不会成为您的今天——当然不可能像您这样修成正果——就是说不知道会不会去走入佛门。您觉得是什么样的机缘使您走入佛门?

  法师:不要说明天了,今天你已经走入佛门了。(众人笑)

  同学:我的意思是说,全身心潜心从事佛学研究。

  法师:这个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发心。发心很重要,发心用世间的语言来讲就是动机,你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比如思考:我们活在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

  同学:也许从佛法的角度看,这话是冒昧的。但是我想作为一个开明的法师,法师您是怎么看待科学这样一个问题?

  法师:我只是举一个比喻。当然,宗教跟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科学、宗教,都可以解释宇宙跟人生。科学更多要解决的是物质领域的事情,宗教要解决的更多是精神领域的问题。现在社会很多的问题,靠科学是很难解决的。比如刚才那位云南的同学谈到的伦理、道德,它就很难用科学来解释,但可以用宗教来解释。又比如我们人内心当中的烦恼,也更适合用宗教来解释,而不容易用科学来解释。双方各有不同视角,刚好可以互相补充。不必把科学和宗教对立起来,比较谁对谁错,它们讨论的问题不一样。所以一个人相信科学和相信宗教并不矛盾,人既要尊重科学也应该尊重宗教。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世界上五分之四的人都信仰宗教,60亿人口,有40几亿人信宗教,不信仰宗教的人占少数。当然在我们国家可能正好相反,不信仰宗教的人占多数,信仰宗教的人可能相对来讲少一点。要从整个世界来看问题,不等于说你信宗教就不能信科学,都是可以相信的,它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是不是?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它们矛盾呢?因为在不少人潜意识中认为科学是先进的,宗教是迷信的、落后的,所以要信科学不要信宗教,这种念头在自己内心中不能调和,实际上未必如此啊……

  同学:法师您好!我想问一个比较外行的问题,我记得有句话说“人生忧患读书始”,是不是说人读的书越多,越容易痛苦呢?像诗人,很多都选择自杀;知识比较高的人反而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是不是你知道的这个东西本身是你不该知道的所以痛苦呢?还是说因为你不识字,所以不感到痛苦呢?

  法师:痛苦的多少和知识的拥有量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不等于说你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就不会有痛苦,也未必是你的知识越多痛苦也就越多。如果你读书没用处就不会读,这是肯定的。就是说从根本上讲,我们知识的拥有量有所提高,我们的能力有所提升,当然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比较有帮助的。这是从世间的层面来讲,因为我们理解能力提升了,才能解决问题。反过来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能力,你的问题认识不到,就没办法解决。如果从佛教、宗教这个角度来讲,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宗教主要谈的是善恶的问题,世间主要谈的是是非的问题,同佛法是不一样的。世间上所谓的善跟恶,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对自己无利的就是不好的,世间对善恶的概念很模糊。佛法所谈善恶,它的含义就更加深刻,你去利人才是善的,你去损人就是恶,与世法上不一样。如果一个人读书,所有一切都是为自己,个人中心主义,它跟宗教的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有些人为什么知识越多痛苦就越多,就是因为他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希望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实际上很多东西他不一定需要。那么他去追逐很多很多的东西,只是说明对物质欲望的加强,未必会是他生活上必然的需求。这样,他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都得不到,这样他的内心就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佛教告诉我们,要从自己的内心方面去着手,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来看待问题,要求我们从内在的烦恼开始调伏,从心境上逐步培养,就比较容易入手。

  同学:但是我想最终走入佛门的人,动机可能都是差不多的,肯定是受到外在一些客观环境的刺激和引发。

  法师:这个不一定,外面受刺激的人非常多了,不一定都会出家啊!(笑)

关键字: 学诚法师 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