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之心要的经典。在基本上,我们对“心经”应该有两种认知: 一、心经是借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 二、心经是指靠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这一类经典的精华、心髓。 我们有什么理由,支持第二种说法呢? 因为所有佛教的经典,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开头“如是我闻”,最后“信受奉行”;而玄奘大师译的心经却没有。它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也是借着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的叙述。因此这部经在中国流传最广,时间也最长。 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着这部经,获得精神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我们在此只讲般若波罗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六种解脱法门。这六种波罗蜜是什么呢?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进、到达。这几种法门,都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以六度为总纲,发为万行,即所谓“六度万行”。 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密”,不谈其他五种?《大智度论》讲:“六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痴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需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般若波罗蜜涵摄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罗密,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的时候,当下离能所、泯理事,三轮体空,不种因,不造业,直证解脱。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道。所以般若对解脱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般若,又分三种性质: 一、实相般若 就法的实性、法的实相来讲,叫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的现量和证量,佛法身的当体。 二、观照般若 虽然在观察,但不是用分别心,不是用第六识,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识,叫做取相分别,用般若则对境不起认同心,所以叫观照。而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观照实相的当体。 古德说:“万事万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那,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三、方便般若 所谓“舍方便无究竟”,说到真理的究竟处,是无法开口的。否则,有你能听,有我能说;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这与不二法门岂非南辕北辙?所以谈到真正的佛法,没有你开口的余地,才开口,早已不是真实的佛法了。但要启发人们的觉性,是需要一把钥匙的,这就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写得称性,让人后“茅塞顿开”;说法辩才无碍,使听者断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这都是方便。语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禅宗的擎拳、竖拂、棒喝,也都是方便。 般若大致有这三种性质,三种作用: 第一种是实相般若,是真理的本体,圆证佛性,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 第二种是观照般若,以自己的摩诃般若,来照见自己的法性。有个很好的比喻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一样,自己发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诃般若所观照的,就是自己。 第三种是方便般若,就是“逗机说教”、“因病与药”,以种种法救种种心的“善巧方便”了。 了解了这些,再讨论下面的经文,就感觉很亲切、很简单、很明白了。 经:古时印度人叫“速达辣”,音译为“修多罗”。中国也有四书五经,经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轨范。而佛经则是生命解脱路径的指标,有如气象报告的经、纬度,是最直截了当、最标准、最不会使你迷失的路线,循着这个路线前进,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