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2013-06-13 10:24:45  来源:《禅》

  下面讲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这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蜜的深浅度来分证的,并非以任何标准来规定,也无须透过人评会议。

  前面所说观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法相宗的修行重点是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观照般若是要使六识消融于般若,产生观照作用;观照作用就是“大圆镜智”。

  我们经常听到说“一尘不染”,什么东西一尘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现在这大都市里,每一秒钟都受到了可怕的污染;而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观照而不“认同”,它就不会污染你了。你们用分别心,就会因“见取”而受染。耳朵犹如录音机,一首歌听几遍,虽然没有见过歌词曲谱,也就会唱了。因为人脑有记录惯性。耳朵对声音,如胶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对形象就像录影机一样,见过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见到:“喂!老张你好……”留有影像嘛。听、记、想,慢慢在原本的心态的表层累积成一层原无的覆盖层,这“六尘”,就构成了心垢,逐渐掩盖、埋没了原本的自我——真实的本心。观自在菩萨,用自觉观察,借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行证,所发露的智慧解脱心态,照见了五蕴皆空——一尘不立。

  五蕴又叫五阴(色、受、想、行、识)。蕴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识,愈来愈多,于是我们从生到老,脑细胞的褶子也愈来愈多:小学毕业,只装了小学教科书;国中毕业,又装了国中的教材;大学毕业,又装了不同的内容;这叫做蕴。接受多了,经验多了,理解多了,常识多了,这就是“为学日益”。

  如果我们用分别法,则色、受、想、行、识,每一样都可以写一篇很长的论文,而且大有内容,大有文章。如果我们用观照,则色、受、想、行、识,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实有,毕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

  空,很多人认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其实不然。佛教说空,有很多种:二乘圣人所讲的空是分析空,分来分去分到最后啥也没有了。菩萨的空是当体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观的尺度来看,菩萨离二边、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执有。

  空,有两种解释:

  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一种动机或最初的影响力;缘是条件。由动机和条件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无自性的。空就是“无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学的都公认:真实、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 能创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并非在中国是真理,到外国就不是了;并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恶。

  就我们所了解,在这大宇宙中,除了条件的组合,根本就没有任何永恒的个别事物存在。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条件组合的东西,都是空幻不实的——因缘假合。

  空,不是没有,而是原本如此。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个“无”字,岂非多余?空是什么?空就是指没有个别的自我,没有个别的自性。空是什么?它是万有的原因,创造的势能,发展的余地,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罗万象,一一从空里来,又到空里去。如水泡般,来实无来,去实无去。不二法门,岂有剩义?

  二、我们一讲到“有”,就形成窒碍;说“空”,极其自然。空是体用一元的。空就是余地:有道是“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家里后面有院子,就可以种种花;前面有院子,还可以摆放盆景。假如前、后都没有院子,那就毫无发展的余地了。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度量狭小的人,鲁仲连来了,也“没路用”。所以空就是创造、发展的势能。因为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如果不空有什么用?房子不空,怎么住?杯子不空,谁买?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沦。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著,才有自在逍遥的人生。

  由于空,才能不断地创新。大宇宙中,每一秒钟都有新的星球形成,每一秒种也有许多星球殒灭。森罗万象,全显空的体用。而修学佛法,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要空去尘垢——从生到死所累积的心垢。因此才说“为学日益”,求学,天天有心得;“为道日损”,学道得丢掉很多多余的东西,天天都在减损。要把那些舍不得的嗜好、孤僻、个性、我执、法执统通丢掉,丢到一物不存,如同桶底脱落,就是大事了毕了。

  所以说:空永远是大宇宙不断进化、不断开展、不断创新的无限的势能。如果不空,就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机了。

  佛法讲空,不是叫我们去分析空,把空当成一种没有用的学问。而是要我们心空,只有扫除五蕴、六尘所积的心垢,让心空了以后,自己原本的摩诃般若才会发露、呈现;如果用六识分 别,把废知识、假常识堆满一脑子,每件事物都执著,摩诃般若就会被窒息、被埋葬了。

  一生怀才不遇、被埋没了,没有关系,人生如幻,过程短暂。 拿人与地球的寿命来比,太短暂了;如果你认为地球是永恒的,就太愚昧了,连地球都要坏,何况短暂的人生?能坏的东西,原本就不是你的。古人说:“无量劫来赁屋住,从来不识主人翁。”无量劫来都租房住,那个是主人?“莫宰样!”这很有意味,也很通俗,但也说明了空绝不是死的;空是有而不实,变动不居的。

  因为用照,所以五蕴皆空;若是用分别取相,五蕴宛然实有,根本不空。本经讲的是般若波罗蜜——智慧解脱法门,所以举出圣观自在菩萨,在他的般若观照下,相对的五蕴就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识没有了,就像枪靶子没有了,子弹就没有射击的目标了,一切苦厄也就超越了。度就是超越。

  观自在菩萨,就性质而言,有全称的一般大菩萨,特称的观世音菩萨。就属性而言,有悲、智二种:

  一、在智的方面是观察自在:一切诸法,万事万物,入眼了然,不会执著“认同”,不会形成窒碍。由万事万物的本源,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万事万物的最后结局,看到条件组合的万事万物当体是空。

  二、在悲的方面是应机救苦自在:一称“南无观世音菩萨”,马上得解救。观世音菩萨,过去是对中国人,稍早是对东方人,现在是对全世界,都有很深的缘。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观世音菩萨,咒大悲水喝,就痊愈了。这是大悲自在。

  此外,“观自在”是菩萨的共法。菩萨自观自在,卓然独立,不“认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实,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虚幻,色受相行只五蕴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觉,自觉自在”了。观就是觉观。能够这样,自然就会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了。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