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2013-06-13 10:24:45  来源:《禅》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佛陀智慧第一 的大弟子。这样翻译是梵汉合璧:舍利是梵文,子是汉文,全部梵音是“夏利布陀拉”。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是他自己,舍起来就是舍利的儿子。过去中东的人们也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
    舍利子,智慧第一,他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有人说法,总要有人问法,而问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别人发问。在《大圆觉经》中,很多菩萨问法,都是替众生发问,来逗机说教。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异即差距、差别,一切有形、有窒碍物质,原本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因此与没有自性、没有自我的空性,并没有差距,当体全同。在这科学起飞的时代,不管你怎么分析、化验,最后的结果总是啥也没有。所以物质的当体就是非物质。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体接触的、意识想的,都不是实体,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以假为真,显然是错觉。所谓“缘起性空”,是说由条件组合的东西,原本不有,毕竟是空。

  “空不异色”,是说空无自性的物质,与空的实相当体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后是空,毕竟是空。所有物质,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后就会证实是什么都没有。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应该是很容易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么状况下“色即是空”?用般若观照,有、没有,都不分别,只是一心。在“大圆镜智”下,一心圆满,有、没有的问题根本不会发生。一种摩诃般若的心灵状态,与镜子一样,当机全现,过后无迹。如果用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分别取相,空即是色。”

  空是没有自性,无可寻觅,无能把捉,无可认识的。如果为了说明空的道理,从前言、序论、大标题……用种种观点来叙述,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空论”,结果空何尝空?很多人说空是什么都没有,这叫“恶取空见”。空不是没有、不是断灭,而是大宇宙唯一的真实与永恒。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缩短语气、一笔带过的话。色、受、想、行、识是五蕴,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受、想、行、识也都是这样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理既相同,所以一笔带过了。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