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锠:试论佛教的发展与文化的汇流——从《刘师礼文》谈起

2013-01-18 11:45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引自哲学中国网

  即使那些求法回国的僧人,他们在印度的活动,同样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比如,与古印度诸国分立的政治局面相适应,印度佛教从部派分裂开始,就再没有统一过。印度人倾向于认为,无数相互对立的集团与派别、各种异质东西的同时并存是一种正常现象。部派佛教时期的印度僧人说:一个金手杖虽然断为十八截,但每截都是真金的,由此论证当时分裂的诸多部派都属于佛教正统,都是合理的存在。出于这种思想方式,他们自然无意于从事统一各种各派的工作。中国的情况则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从古到今,中国基本处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即使国家暂短分裂,有关国家或自诩正统,以统一为己任;或奉别国正朔,自居于藩属。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统一是正常的,分裂是不正常的。与此相应,在意识文化领域,中国人总是力图会融各种矛盾因素,致力于建立一个圆融和谐的体系。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的判教就是中国人这种思想方法的反映。唐代中国僧人玄奘到印度后撰写《会宗论》,企图融会印度佛教不同派别的思想,也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论》(即《会宗论》——作者按)成,呈戒贤及大众。无不称善,并共宣行。”[23]可见玄奘的观点乃至思想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戒贤及那烂陀寺的僧众。印度佛教晚期出现了会同两派的瑜伽中观派,我们没有资料可以证明玄奘的《会宗论》直接影响到后代的瑜伽中观派的产生;但客观地讲,从学理上研究瑜伽中观派,不能不提到玄奘的这部《会宗论》。

  

关键字: 文化 佛教 发展
责任编辑: 李兴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